
树德堂宗脉之迁徙与传承
在华夏姓氏文化的广袤版图中,树德堂关氏一族,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探寻树德堂的宗脉起源与传承,不仅是对一个家族历史的追溯,更是对中华民族姓氏文化传承的一次深刻探寻。
据山西关公故里 “关氏家谱征集编撰委员会”考证,树德堂始祖赤冈之祖父关宗惠,乃是圣祖关羽第四十四代裔孙。这一渊源,在清代《关树德堂家谱》中亦有清晰详实的记载:“我族出汉寿亭侯,宋咸淳元年自解州徙居保昌郡珠玑里,阅七年,始祖讳贞偕弟俊奉南雄公骸骨再徙南海县九江乡”。寥寥数语,却勾勒出家族在历史长河中辗转迁徙的轨迹。
树德堂始祖讳贞,号赤冈,妣麦氏。赤冈的祖父宗惠公祖居山西解州,那片承载着关氏荣耀与血脉根源的土地。其父南雄公,讳鑑,乃是宗惠公的长子。1265年,鑑公携二子向南迁徙至南雄珠玑巷,长子即赤冈始祖,其后裔开创了树德堂;次子屏岗叔祖,其后裔开创了世美堂。这两支家族,传承着关氏家族的荣耀与精神。
1271 年,是树德堂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赤冈与弟屏岗奉父南雄公骨殖,乘筏南迁。这次充满艰辛与未知的旅程,是家族命运的重要转折点。行至九江大洋湾时,因筏破而登岸,此地因而得名 “破排角”。兄弟二人在此扎根繁衍,他们以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意志,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家园。他们成为九江镇最早有记载的迁徙家族,为广府地区中原先民南迁的历史事件提供了生动而真实的实证。
在岁月的长河中,树德堂关氏家族历经风雨,传承至今。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家族的奋斗史,更是中华民族姓氏文化传承的生动缩影。从山西解州到南雄珠玑巷,再到九江镇,树德堂关氏家族的迁徙足迹,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与时代的发展。他们在不同的土地上,传承着关氏家族的文化与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树德堂族裔的传承体系如下:
二世祖葆和公讳四哥,妣程氏。
三世祖直轩公讳以政,妣明氏。
四世祖:
长房月明公,开祝嘏堂。
二房月兴公,传至六世开四房:
汝贤公开垂庆堂;
汝才公开锡嘏堂;
汝德公开式序堂;
汝达公开余庆堂。
至此,树德堂族裔形成了以祝嘏、垂庆、锡嘏、式序、余庆五大房(堂)为核心的宗族传承体系。此后,五大房又衍生出三十一子房、一百多个支房。清代关兆熙等族人以五大房为基础,编纂了《关树德堂家谱》。整套族谱共二十卷,分印为十八册,其雕版印本被中山大学图书馆等多地收藏,成为研究树德堂家族历史乃至地方文化的重要文献资料。
树德堂后裔繁衍至今,已遍布九江上西村及周边乡村、省内各地,甚至远至海外多处。在树德堂各大房的外迁分支中,部分已查明其迁徙脉络:
祝嘏堂:十一世廷岳公一支迁居璜矶叢桂坊并在此肇基。至十五世智心公一支,迁居德庆、广宁等地并开枝散叶。此外,近代还有分支迁居阳江、鹤山,以及广州章陂,这些分支均属祝嘏堂。
垂庆堂:十世南溪公的孙子、十二世世盛公一支迁居岑溪、信宜并开枝散叶;十世一江公的重孙、十三世世傑公和十三世怀江公两支迁居高州、信宜等地并开枝,其后裔数量庞大。
式序堂:十一世荔菴公的后裔传至二十一世,部分分支迁居中山并开枝散叶。
2017年,族人成立了家谱编修委员会,致力于续修已中断一百二十多年的家谱。经过三年多的不懈努力,编修委员会将包括上述外迁宗支在内的所有寻访到的分支均已收录并编入《关树德堂家谱续修谱》中,家族的根脉得以延续与传承。
树德祠堂之岁月沧桑与复兴荣光
明万历九年(辛巳年1581)祖祠始建
清康熙五十年(辛卯年1711)重修
乾隆七年(壬戍年1742)重修
咸丰三年(癸丑年1853)重建
同治十三年(甲戍年1874)重建
清代时期,祖祠古建筑规模极为宏大,占地面积达 6500 平方米,建筑面积为 3660 平方米。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三进大殿由两天阶相连,布局严谨规整,尽显庄重肃穆之感。大殿两侧设有青云长巷,其间相间分布着四进厢房,左右对称,整齐有序。前庭护院开阔旷达,天阶铺设着平整的花岗石板,古朴典雅又不失沉稳庄重。院前矗立着六档八十四根菱形石柱,更增添了几分庄重的氛围。
西面辟地建“西园”,园内广植花卉,陈列盆景,供族人休憩与观赏。在“西园”北角,矗立着一座奎星阁,是族中学子文士瞻仰先贤的所在。东面及北面则留有余地,以待后续之用。
清代祖祠的建筑用料极为考究,皆选用 “坤甸”“东京格”“柚木”“水桫杉” 等上等木材来打造栋、梁、桁、檩、门、棂等构件,坚固耐用且质地优良。前座大殿正门的门套、门墩、墙脚,均以大块花岗石砌筑而成,石面光滑平整,石缝细若发丝,工艺精湛。墙脚基石之上,是水磨青砖墙体,砖缝细腻均匀,线条笔直优美,尽显匠心独运。大门上方高悬着一块牌匾,上书 “关氏祖祠” 四个大字,气势不凡。两扇大门由整块桑木板制成,取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之意,饱含着对乡土和祖先的敬重。中座大殿悬挂的 “树德堂” 匾额,乃明代嘉靖进士、名臣王宏诲所书,以香樟木雕刻而成,更为珍贵。
奎星阁以清代景德镇名瓷“最红”(状如葫芦)为顶饰,色彩鲜艳,造型别致精巧,成为祖祠的一大独特景观。
清代祖祠无疑是一座岭南民间艺术殿堂,虽未臻于美轮美奂,然则巍峨壮丽,恢弘大度之气势,亦足以聚族众于斯,不忘祖恩,畅叙亲谊,是为建祠之本意。
然而,进入本世纪初,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的祖祠,已饱经沧桑,破损不堪。前庭护院中,曾经挺拔的菱形石柱如今歪斜欲倾,仅靠木棍勉强支撑;幸存的建筑仅剩下前座大殿和前座厢房,其余厢房皆已沦为断壁残垣;中座和后座大殿更是荡然无存,夷为平地。族中宗亲有感于是,深感汗颜,殊堪痛惜。
今者,适逢盛世,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海内外贤达与乡间宗亲达成高度共识,毅然决心修复祖祠。2007年8月至今十多年间,族人依次成立了“关氏祖祠重修工作理事会” “树德堂文化理事会” “关树德堂世界宗亲会”,其宗旨为同一个目标:接力重修祖祠树德堂。
2008年,祖祠重修工程正式启动。当年,族人筹资重建了后座大殿,并重新供奉祖宗神位。尽管其他建筑尚未建成,但从此以后,各地族人每年都会回到这里祭拜祖先,以表达对先辈的敬仰与缅怀,传承慎终追远的优良传统。
随后,在2014年至2020年期间,宗亲组织广泛动员各地族人以及社会贤达,积极筹集资金,进一步完善祖祠建筑群。在这段时间内,祖祠前庭广场得以增建,其余各大殿、厢房也相继完成修建与重建工作。同时,花岗石天阶地板和青云长巷地板被重新铺设,整座祖祠焕然一新。
在祖祠建筑群的修建与重建过程中,无论是选材还是工艺,都力求做到最大程度的原貌复原。大殿的支柱与斗拱连梁,均由工匠精心装配,确保其结构稳固且古韵犹存;花卉植物、祥禽瑞兽等装饰细节,经工匠们精工镌刻,栩栩如生;龙船正脊、灰塑雕花等工艺更是展现了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厢房楼阁与满洲彩窗则古朴典雅,别具韵味。各殿堂内的壁画彩绘色彩斑斓,造型逼真,生动地展现了始祖兄弟南迁“筏破登岸”等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到2020年,整个工程全面完成,祖祠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成为族人凝聚情感与传承文化的重要纽带。
如今,关氏祖祠树德堂焕然一新,古韵重现。
关树德堂世界宗亲会撰文
|